视觉化世代 陈丽娟:艺术媒体牧养带来医治转化
阅读845
卖火柴小女孩复活记
以「到我这裏来」为主题的「卖火柴小女孩复活记」艺术媒体牧养研习会,于七月27、28日在灵粮国度领袖学院艺术媒体学院举行。何谓艺术媒体牧养?艺术媒体学院主责牧师陈丽娟表示,这个世代已经进入视觉化世代,教会需要活泼的创意,透过艺术媒体牧养,可以吸引人,进一步进行辅导、医治和产生宣教行动。
这次研习会聚集了媒蒂亚之家媒体宣教教会主责牧师周正达、iM行动教会主任牧师松慕强等分享研讨,也结合周荣老师、陈光赓老师和杨纯纯老师等多位专业基督徒艺术媒体工作者和牧者,分别透过游戏小组、摄影小组、绘画小组和动漫小组的实务运作模式进行教导。另外有王健行牧师带领雅歌诗班、贵格会碧潭发光教会庄俊寅传道谈展演牧养等,让与会者了解如何使用艺术媒体来牧养教会、职场牧养和产生宣教使命行动。

媒体艺术学院第二届「原形毕露」毕展
艺术不只展演 而是转化人心
陈丽娟牧师表示,神选召不同的人,对于艺术有不同的应用。譬如,神给杨纯纯老师的恩赐不仅在绘画领域,更结合心理学、精神科学等,加上杨老师本身具有信仰特质,所以谈的艺术更超越艺术治疗的概念,而且有神的呼召。其他受邀的老师也都会相同异象:「他们对艺术的应用,是从神呼召而来!」所以,他们带领绘画、摄影、动漫或游戏与一般不同,是透过这些艺术来做转化。
譬如,杨纯纯老师从属神的洞见来看绘画,从学生的画作了解学生背后的问题;周荣老师谈游戏,透过游戏设计在企业训练员工和团队;陈光赓老师用摄影,带领大家如何透过拍的图片打动人心。

媒体艺术学院第二届「原形毕露」毕展
激发艺术本能 小火柴女孩也复活
陈丽娟说,牧养一个人是在对方生命过程中,属灵生命愈来愈成熟,愈来愈被神所用,影响力愈来愈大。安徒生着名的童话故事「卖火柴的小女孩」,谈到一位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,因为卖不掉不敢回家。她划下一根根火柴,在火光中看见祖母的幻影,在最后一根火柴燃尽后,女孩也回天家去。
她提到,虽然这故事令人非常感动,但在艺术媒体的应用上,这女孩可以活得更长久,她点燃的火柴可以有不同颜色,或是製作成各样东西,吸引许多人来买火柴;或是让很多朋友与她在一起,而不是让女孩孤单一人。所以用「卖火柴小女孩复活记」,强调每个人潜藏内在的艺术媒体本能需被开发出来,透过艺术媒体工具成为转化的影响力。
「一幅画不仅能解读自己,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生命充满活力和创意,甚至成为各样不同的发展。」陈丽娟说,这就是艺术牧养。艺术媒体牧养可以让年轻人很容易接受,尤其现在视觉化时代,帮助他们学到东西、创意被激发,所以运用艺术媒体在小组牧养,也会吸引很多人。
「我们只是把神创造每个人内在的艺术媒体寻回。」她认为,当我们内在一直在奋战,有很多宗教包袱,就很难往前去。学院以系统性的教导,学生必须有异象和蓝图,然后再选课,毕业后进入他们的异象工场。

媒体艺术学院第二届「原形毕露」毕展
艺术媒体牧养 从小就可开始
「艺术媒体最没有侵略性,很容易在过程中带来转化!」陈丽娟说,我们不只是拍影片,而是从小就开始训练,因为「艺术媒体是很重要的恢复」,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,不只是用在娱乐或专业展演。不论是会计师或律师,一定要懂艺术媒体,才知如何用艺术媒体转化。艺术媒体也可以运用在幸福小组,甚至可用在社区、城市和国家的翻转,以及在社会议题上的表达。
她指出,一个人的大脑会有固有思想,主要是有防卫机制,这机制是受环境影响,我们可以透过艺术媒体去调和改变。为何人会温柔或容易接近、防卫机制少?就是因他们从小受到美的视觉或艺术化环境影响。所以牧养不是到教会才开始,而是孩子从小,家庭就可以提供他们一个亲切的环境,而不是让人感到疏离,「让孩子能够正常发展,这也就是艺术媒体可以去做的改变。」
艺术媒体学院自七月29日起至八月4日举办第二届「原形毕露」毕展,媒宣暨专案企划总监林玟玲表示,这次展出不只是活动,而是全体师生一起经历神、倚靠神、被神破碎,又被神医治的过程。毕业生们因着在艺术中被牧养,带着异象和呼召进入职场、教会,成为转化和疗癒的力量。
相关新闻
艺术媒体人兴起成为职场宣教士 进入社会复原更新上帝创造之「美」

媒体艺术学院第二届「原形毕露」毕展
相关推荐